返回

大明元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9章 战争序曲(十)诈(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新暖才文学网网址找回安卓APP,防止网址丢失!

    杜松这话听起来十分霸气,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但萧如薰总觉得不太有把握,一时难免犹豫。

    萧如薰是陕西三边的将门出身,对鄂尔多斯部最为熟悉,其次则是土默特——无论是土默特本部还是青海土默特,萧如薰都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察哈尔的了解,说实话就差了一些。

    他上任辽东副总兵以来当然做了不少功课,但“兵者,国之大事”,作为一名以独守孤城一战扬名的将领,他首先要确保自己在辽东的首战不会出现重大失误,这不仅是人之常情,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如今三条主要的军议,相对来说,当以尤世功提出的策略最为稳妥。可是,如果按照尤世功的建议执行,不仅科尔沁方面可能怀疑大明的立场不够坚决,即使从属于明军的叶赫、哈达两部援军也可能因此小瞧了他萧如薰这位主帅,认为他畏敌惧战。

    这肯定不行,一员将领的强弱除了本身能力之外,威望绝对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要素。正如同戚继光出兵的时候,其麾下将士绝不会怀疑他用兵失误;如果是高司徒出兵,那就更让人放心了,意味着不仅不用担心战术失误,甚至各类保障都万无一失,哪怕战死沙场,抚恤银也肯定不会少了分毫,甚至连家里人将来都会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在这种前提下,从属于戚司令的将士毫不畏惧面对任何强敌,而从属于高司徒的将士更是一往无前舍生忘死。

    这些威望都是通过一次次胜仗积累起来的,做到一次大家夸你,做到两次大家开始信任你,而连续多次都能做到并且从不例外,那大家就愿意把性命交给你了。

    出身将门的萧如薰当然懂得这些道理,所以他知道绝不能给部下和从属势力这样的印象,故尤世功的建议虽然得到三边系将领的普遍支持,但萧如薰不能接受。

    杜松的建议也并非没有道理,能够直接击败图们当然比什么计策都好使。正如同当时漠南大战之前,除了高司徒本人,没准其他人心里全在打鼓。

    即便是皇上,搞不好也只是骑虎难下,既不敢强令高司徒退让以免自己威望受损,又担心高司徒万一战败影响更坏,至于最终皇上力挺高司徒,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人之间的私谊发挥了作用。

    最终高司徒一战大胜图们辛爱联军,牢牢控制了土默特。从此以后,九边各镇对高司徒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原本就在高司徒影响之下的宣大系将门更加死心塌地的跟随,连带着原先还有些若即若离的三边系将门,也随之呼啦啦一下全投靠了过去。

    甚至,正是因为那次大胜,高司徒去辽东之后也才能那样顺利地收服非李成梁系将领,短短时间之内就把看似铁板一块的辽东将领分成了李系和高系。

    但这些前提都是建立在一场辉煌的大胜之上,要是没有大胜呢?要是不幸战败了呢?要是损失惨重甚至片甲不存了呢?

    靖难之役时邱福何等威风,成祖大封功臣时获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可是,永乐七年北伐鞑靼时因为邱福轻敌冒进,导致麾下全军覆没,自己也战败遇害。成祖闻讯震怒,不仅决定御驾亲征,还剥夺了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别看你过去功劳很大,一旦造成了严重后果,朝廷责难之下可不一定会看你过去的劳苦就网开一面。

    眼下己方只有两万骑,科尔沁还没能和己方汇合,图们身边还有个连高司徒都再三在来函中要求自己小心的布日哈图,这种时候主动去找图们决战,怎么看也不是个稳妥主意,肯定不能采纳。

    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接受麻承勋的建议了。麻承勋的建议其实也不算十分稳妥,其中有一个不由明满联军掌握的变数,那就是一旦明满联军和图们主力交手,科尔沁部到底能不能在双方胜负未分的时间内赶到战场,并且达成夹击态势,反败为胜——是的,萧如薰心里确实不认为两万联军骑兵能够力敌察哈尔主力。

    不过,即使有这样的隐患存在,萧如薰也不能再多做顾虑了。毕竟打仗这种事从来不可能有真正的“万全准备”,能够有七八成把握,在萧如薰看来就已经可以谢天谢地了——他当时独守孤城的时候难道真觉得自己万无一失?显然不是,他只是知道自己别无退路罢了。孤城被围之下,既然不肯从贼,自然只能死战到底。

    另外,采纳麻承勋的意见还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叶赫、哈达以及建州右卫的属军安心——你们看,我大明对你们多好,给我大明当狗的待遇绝对没得说啊!

    第二个好处则是争取麻承勋的支持。麻承勋或者说其背后的整个麻家军跟随高司徒的时间可谓是一众将门里最长的,从当前的势头来看,也是高司徒最为信重的将门之一,与马家军在伯仲之间。

    考虑到马芳只有三子,孙辈还没有什么太成器的,所以麻家军应该是高司徒麾下的头号将门。哦,不对,南方还有个刘家军极得高司徒信任,但刘家比马家的情况还差一点,因为刘显只有刘綎一个独子,虽然其极得高司徒信任,但论全家全族全军的实力,那就差了些意思。

    当然,听说刘显的女儿一直住在高司徒府上,这个……咳,另当别论。高司徒总不可能派她出来领掌朝廷的经制之军。大明朝自有规制,她又不是西南土司,就算嫁给高司徒,能领所部也只能是高家家丁才对。

    所以如果能争取到麻承勋的支持,三边系将门和宣大系将门在辽东的联盟一定会更加稳固,再加上麻家和马家还有联姻盟友这层关系,那么麻家一旦支持自己,马家应该也会支持,自己这个辽东副总兵的位置就算是坐稳了,想必这也应该是高司徒所乐见的吧。

    战争从来都不只是战争本身,政治永远是绕不过去的槛。萧如薰决意已定,沉吟一会儿便表示采纳麻承勋的意见,下令多派探马并争取早些与科尔沁主力联系上,同时全军往西北方向疾进。

    骑兵的行军速度其实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快,什么日行百里之类绝不是常见现象,那样的高速属于奔袭,是很伤马的,一般只有在明确敌人所在并且离自己并不太远的时候才可能出现。

    通常来讲,以速度著名的骑兵将领在作战中能达到的速度,一般也就一天数十里,如果是奔袭,少有的精锐骑兵能做到一百余里。如夏侯渊,当时曹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换算成公里有多少?汉代的一里等于300步,1步等于6尺,一尺是23.1厘米,一里等于0.4158公里,所以夏侯渊的速度是:“三天207公里,六天416公里”,相当于每天前进70公里。而且这已经属于玩命了跑,后来夏侯渊之死其实也和玩命跑有很大关系。

    其实别说古代骑兵,就算现代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也没快到哪去。海湾战争时期,米军第7军从伊拉克军队侧翼防御薄弱部位,出其不意突入伊拉克腹地,机动约260千米,达成全歼伊军作战目标。

    此次作战行动,颇似拳击动作中的左勾拳,后来被称之为“强力的左勾拳行动”。但在这次行动中,米军在战斗中行进89小时,机动260公里,平均每天的行进也不过就是70公里。

    后来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八旗骑兵如何?实际上八旗不是纯骑兵,而是步骑混合部队,甚至其骑兵本身也多属于骑马步兵性质。所以,在决定命运的山海关之战前,八旗全军日夜兼程12天,在地图上跑了400多公里,平均速度也差不多就是每天35公里而已(本书中即日行70里)。

    而蒙古骑兵就不是闹着玩了,其每天的平均行军速度最高能达到90公里。

    这可不是无根据乱说,他们当年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 到60公里;攻击匈牙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

    以上这些速度似乎还包括了作战时间,这就太惊人了一些,完全是古代版的闪电战。好在那是蒙古人最辉煌的时代所创下的战绩,现在的蒙古骑兵也已经达不到那个水平了。

    不过,即便不如自家祖宗们厉害,但相比明军骑兵……或者说明满联军骑兵来说,此时的蒙古骑兵依然能占据一些速度优势,因此即便萧如薰广布探马,双方探马相遇时,两军主力之间也仅仅只剩百余里路,而当各自探马回奔禀告主力时,双方距离更是只有七八十里远。

    但是双方探马本身都没有看见对方的主力,导致双方将领顶多也就只能大致判断对方主力的位置。不过这样也够了,尤其是对于察哈尔方面的主将而言。

    察哈尔方面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阿巴岱赛音汗,他麾下率领的蒙军也都是他自己从外喀尔喀带来的本部精锐。

    图们大汗留给他的任务并不复杂:让明满联军及科尔沁部认为其所部为察哈尔蒙军先锋,至于是否击败对方,或者击败对方哪一部分,图们大汗完全未作要求。

    为什么图们大汗没有给阿巴岱赛音汗定下任何实际的作战目标,只要求他让对方认为外喀尔喀部蒙军是察哈尔蒙军的前锋即可?

    因为图们大汗留在东线作战的军队,就只有阿巴岱赛音汗和他手头这一万五千外喀尔喀骑兵一支,除此之外再无一人一骑。

    图们大汗本部的察哈尔主力已经全军西进,直奔大宁方向。当然,他并不是要去攻打大宁城,那个难度太大了。明军这几年在大宁城疯狂修建城防体系,要不是因为大宁城中的人口太少,没准他们会把大宁修成第二个大同。

    但即便大宁城现在的规模比大同小了不少,可是城防体系的规格却几乎就是按照大同城的标准来办的,即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各设一座,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又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包括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整座城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采用了京华最新的“混凝土”工艺进行加固,城墙之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达四丈(约12米,大同为14米),垛墙上又砌了用于火枪兵使用的砖垛,长度单位换算后为长5米、高0.8米、厚0.5米,垛间距为0.5米。

    这还只是主城墙,另外还有几十座望楼,以及棱堡式结构的斜面突出部等,总而言之就是个刺猬,除非来犯之敌拥有极其强大的火炮部队,否则强攻几乎就是在送命。

    图们汗当然没打算强攻,他之所以朝大宁奔来,是因为布日哈图认为土默特一定会出兵,而出兵则一定会以大宁为支撑点。因此,己方既然要拿土默特开刀祭旗,只要游荡潜伏在大宁城附近就一定能守株待兔,等到土默特蒙军来自投罗网。

    按理说,蒙古骑兵之所以厉害,其中的一大要点就是他们能做到“无后勤出征”,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什么支撑点。但布日哈图认为,土默特部骑兵即便在特定的时候还能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有支撑点可用,土默特一定会用。

    道理很简单,布日哈图认为现在的土默特必然退化了,他们因为与大明贡市获得的充沛物资,部族生存压力骤减,养尊处优的时间已经太久,故一旦有大宁城可以作为依托,他们就绝不会“傻乎乎”地在草原里跑。

    在这一点上,布日哈图的目光十分毒辣,因为土默特的东征援军此刻的确在额尔德木图的带领下直奔大宁城而来。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