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塔防战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43 月球计划(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c国本次突破的是ai技术。

    ……也不好意思说突破,因为原本是分离的游戏源代码,现在只能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会用了。

    针对游戏源码的研究其实是各个项目中最早的,可由于编码规则不同、数学基础代差、二进制和四相语言之间部分的不可互译性,一直到章鱼拿出了“古代通道”软件,土球这边的数学基础也随着深空工大的开放有所进步,才反向开发出较为实用的转译软件。

    直到怪兽危机开始接近四个月,相关机构才真正看到了无乱码的ai源码。

    星球战略的ai大体上分作四个类型。

    其中有一个高级ai判断被保存在服务器端,找不到代码。

    剩下的三类分别是自动管理ai、基础人物ai和怪兽ai。

    首先排除怪兽ai,该ai逻辑非常原始,原始到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能读懂其ai逻辑,意味着哪怕没有外星游戏的由头,土球也会在近期开发出类似的ai,甚至说不定哪个地方已经有基本框架了。

    第二个被排除的是自动管理ai,这东西有点类似土球今天的工程控制软件,只不过自动化和全面程度远胜如今。

    自动管理ai的结构与工控软件的区别在于,它只有一个逻辑核心,具体的管理,需要相关设备提供管理接口,该接口会包含设备本身的数据库及工作逻辑。

    一定要用似乎也没问题,问题是没有配套设备,相关的设备数据库及工作逻辑标准,涉及到另一项对游戏的逆向开发工程,远远没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

    剩下的只有基础人物ai。

    它非常神奇。

    与管理ai一样,基础人物ai也只有一个逻辑核心,它需要连接其他的数据库,才能生成一个个人物。

    相关数据库,包含人生记忆、知识、空白三类,前两者都可以由多个小数据库构成。

    跟现在号称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好像没什么区别啊。

    区别要从实验中体现。

    针对原版基础人物ai,做了大量的数据实验。

    完全一致的底层ai,使用完全相同的a型人生记忆、b型知识库,在众多实验中,总计诞生了五十六种不同的人格!其中的七种,甚至连普通人都能在十几分钟里分辨出差距。

    进一步深挖,认知到逻辑核心通过不同的记忆数据调用顺序,与少量的函数应用,在空白数据库里写入了不同的东西,进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格,空白数据库也变成了人格数据库。

    到这里,ai已经变成了丰满的“角色”,不过鲜明的人格,反而不利于初级应用,大家,系列代号“智人”。

    对于探索太空而言,人的结构说不上多么合理。

    “智人”采用磁吸履带加喷气背包的移动方式,借助特别设计的三角履带构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履带触地的面,以改变上半身高度。左右两臂做成方便换装的形式,常规的抓取臂可以随时改成工具臂。

    在空间站进行两天的放养,它已经在多嘴的宇航员中学会包括自己充电、自己换机械臂、出舱焊接、避让人类、给地面打电话等知识和技巧。

    到了这一步,一旦决定量产“智人”,不但空间站的人力问题能够大幅度缓解,月球基地也不是不能考虑。

    有人就开始担心智械危机了。

    不过这种事要讲科学,“智人”的数据库定型和逻辑核心都是几个研究院、数个大学院系,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确认过的,考虑过方方面面,硬件也不支持它绕过三大数据库的锁定,你说危机就危机啊。

    当然也不能否认,因为ai拟人度高得过分,的确存在和人类一样的事故风险。

    但是,与“智人”共事的风险,肯定不会比与人类共事和死亡权杖还是重点,“智人”机器人至少先把未来空间站的工作进度保障了,该过程也是进一步观察、调试和优化需要。

    月球基地从现在开始做规划,个方面细节整明白,等“智人”的量产线搭建好,未来空间站也有一定规模,时机刚好。

    另外,还有个东西也需要时间等待,一口超级电磁轨道发射器。

    现有的三口电磁轨道发射器,都是基于隧道工程留下的竖井建立的,不管怎么美化,确实是占用了公路、铁路资源。

    三号井通过验收后,航天机构觉得还是要来口大井,目的是能够把人发射上去。

    现有的井加速度过高,用来载人巨大的g力会直接把人挤爆。所以载人仍然使用传统火箭,传统火箭本来复杂度就更高,为了确保安全,必须的检查流程也省不下来,人力物力消耗都不少。

    而为了实现发射器载人,需要大幅度增加电磁加速段长度,至少都要加到六千米以上。该长度不可能打垂直井,必然需要弧度,又会产生额外方向的g力,为了降低g力还需要更长。如果再顾及未来需要运一些大科学家之类的珍宝级人物上天,加速度还要再降,或者让发射井能够通过长度更大的火箭本体。

    论证来论证去,最后论证出来一个十二公里长度的螺旋上升轨道。

    稍微一算,都做到这么大规模了,干脆做五米口径的啊,材料损耗增加量不超过五成,但可以发射至少三倍以上的载筹。

    五米不是胡乱捏造的数字,否则当然是越大越划算,c国的挖洞能力别说五米,十几米的都能挖出来。

    五米能够匹配现有的生产能力,c国已经具备成熟发射经验的火箭,最大直径就是五米。参考前面3.35米的一号到三号井使用经验,这个直径未来利用好了可以把四十吨的载荷送去低轨道,哪怕是眼前,经过较为简单的火箭改造,也能送八(同步)到二十五吨(低轨道)。

    这里体现出电磁轨道发射器的缺点,既口径匹配能力缺陷。

    电磁弹射,加速体距离线圈越远越难以受力,给3.35米造的就只能发射3.35米直径的,去发射2.5米直径的虽然会更轻,可是加速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无法预料的方向偏差,甚至导致发射井损坏类型的严重发射事故。

    总而言之,五米直径十二公里长度的超级发射井,就是c国给未来载人运输做的努力,月球开发也要落在这上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